身生不息 ─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基本資料

身生不息 ─ 桃園身障包容科技與包容創業教育計畫摘要

桃市身障機構痛點歸納為身心與生計兩面向,身障者的問題集中於「健康與醫療照護」及「工作與經濟」,其根本在社會未達適度的包容性。
本計畫以增進身障者「身」體與「生」活福祉為目的,推動目標為

  1. 提升參與計畫的學生、教師、身障機構員工、身障者及社會人士於包容科技與創業的跨領域知識與能力
  2. 提升參與計畫教師的包容跨領域的合作、場域實踐型計畫執行經驗、以及包容科技與創業的教學研究能力
  3. 創造身障機構及身障者的社會與商業價值
  4. 優化與深化參與計畫的身障機構、身障機構員工、身障者、學生與教師的鏈結與合作,以達場域永續發展

執行策略:

  • 短程:優化及深化在地利害關係人與大學專業資源的鏈結
  • 中程:落實大學專業實踐,有效提升在地身障者及利害關係人的身心福祉
  • 長程:深耕跨領域與區域合作,促進桃園包容科技與創業教育的永續發展

推動做法:

  1. 包容創業教育專題學生團隊:社會企業創業專題、身障影響力專題
  2. 包容科技實驗室:Salesforce公益實驗室、生醫訊號整合應用實驗室
  3. 包容課程與在地營隊:場域實作微課程、學分課程、在地營隊
  4. 倡議共學行動:包容講座、場域共識營、教師共學坊
  • 以主要利害關係人來看,身障機構的關鍵績效指標為提升組織發展社企之能力、影響力績效管理能力、網絡與能見度、數位管理能力及深化與計畫執行團隊及夥伴的關係,預期至少有2/3機構能在上述指標達正向改變
  • 身障者關鍵績效指標為提升社會創業的知識與能力、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、自我賦權、身心理健康,預期40-60%達正向改變
  • 參與學生關鍵績效指標為提升溝通與專案執行能力、社企與影響力管理知識與能力、包容跨領域知識、包容科技應用開發能力、數位治理系統管理能力、同理心、團隊合作協調能力及與在地身障組織連結等,預期60-80%達正向改變
  • 參與教師關鍵績效指標為提升包容跨領域專業知識與發展、包容跨領域合作、場域實踐型計畫執行經驗及包容科技與創業教學研究能力,預期40-80%達正向改變
  • 學校端:以計畫本身的產出與影響力為衡量主軸,除核心團隊召開定期檢討會議、成果彙整與OKR績效管理,並與外部合作夥伴每月進行檢討會議,本校USR辦公室亦每季召開檢討會議
  • 場域端:以利害關係人的改變為評估的重點,透過利害關係人議和、成果事件鏈描繪、成果指標盤點等方式了解利害關係人於計畫前後的改變,並辦理場域共識營
  • 影響力管理端:應用SROI八大影響力原則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SDG Impact Standards於執行策略、管理方法、揭露與治理的12個行動,以最大化本計畫的影響力

 

計畫執行架構

為何要如此執行策略與作法,其關聯性、需求性及必要性

 

計畫執行團隊

計畫主持人1名,共同主持人2名及協同主持人6名共9人